一周之内,上证指数连续突破3700、3800两个整数关口,市场交易热情显著升温。数据显示,A股两市成交额连续9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元,8月25日更放量至3.18万亿元,创年内单日成交新高。
作为资金入场核心通道,ETF市场同步开启“高速吸金”模式。8月26日消息,中国ETF规模正式进入5万亿元时代。最新数据显示,国内ETF规模达到5.07万亿元,仅用4个月就实现了从4万亿元到5万亿元的跨越,当前ETF基金数量为1271只。全市场101只ETF规模超百亿,6只超千亿元。
两市ETF交投火爆
成交额达到5500多亿元
具体来看,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最新规模4128.8亿元,全市场规模最大;行业ETF中,国泰证券ETF以445.57亿元排名第一;主题ETF规模第一的是嘉实科创芯片ETF,规模为351.03亿元;策略ETF规模最大的来自华泰柏瑞,旗下红利低波ETF最新规模211.39亿元;债券ETF规模最大的是博时可转债ETF,最新规模达613.2亿元,是首只突破600亿元的债券ETF;此外,华安黄金ETF和富国港股通互联网ETF分别以571.59亿元、753.55亿元,在商品ETF和跨境ETF中排名第一。
国内ETF规模在今年4月17日突破4万亿元,仅仅用时4个月,便突破了5万亿元。仅就近一个月而言,在净申购与净值上涨的双重推动下,ETF市场整体规模增长3563.3亿元。在这之中,股票型ETF规模变动最大,近一个月增加2288.46亿元,贡献了超过六成的增量,侧面显示资金对权益市场的配置偏好显著提升。这也直接导致单只ETF的规模同步水涨船高。据统计,目前百亿元级别的ETF数量已经达到101只,较去年底的66只增加53%;其中股票型ETF有50只,占比近一半。
8月25日,两市ETF交投火爆,收盘成交额达到5558.48亿元。当天上午开盘期间,科创100ETF汇添富、科创芯片国泰ETF一度20%涨停,科创板50ETF以及多只跟踪创业板指数的ETF一度涨幅超15%。
与规模扩张同步,股票型ETF交投热度显著攀升。数据显示,股票型ETF单日成交额连续9个交易日维持在千亿元以上。8月22日,股票型ETF的总成交额达到1639.48亿元,较前一日增加近三成;8月25日成交额再度放量,进一步攀升至1927.42亿元,刷新7月以来的单日高点。
被动权益类指数基金规模
首次超越主动权益基金
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投资总监兼基金经理赵云阳认为,当前,我国指数投资生态体系已初步形成。赵云阳表示,中国市场的ETF类型覆盖了A股、跨境、债券、商品、货币等大类资产,投资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风险偏好、收益规划,通过ETF工具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或轮动,实现投资目标;另外,ETF期权已覆盖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科创50、创业板等核心指数,可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
根据交易所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被动权益类指数基金规模首次超越主动权益基金。蚂蚁财富表示,2024年10月,中证A500场外指数基金发售是ETF市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发行首日销售突破200亿元,彻底点燃市场热情,“需求热”与“发行热”形成闭环。
目前,中央汇金等机构重仓持有沪深300ETF等产品,机构投资者在指数权益基金中的占比达57%,推动市场定价权向被动工具倾斜;养老金、保险资金及企业年金等长线资金通过ETF大规模配置A股,个人养老金制度将85只权益类指数基金纳入投资范围,形成“长钱长投”生态。
在赵云阳看来,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变化,是ETF市场近年最为显著的变化。“年轻投资者更偏好简单透明的工具,低费率、高透明度等特点,都推动了ETF的普及,投资理念也慢慢从择时转向了配置。”赵云阳称。
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等机制完善促进外资配置中国ETF、国内投资者通过跨境ETF布局全球市场,ETF的生态协同也在日益完善。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崔悦表示,政策面积极完善市场制度环境,落地了加快指数产品审批流程、降低运作成本等举措,并引导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机构投资者加大对ETF的配置力度。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逐步认识到了ETF在低成本、持仓透明度、交易便捷性以及风险分散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得ETF已然成了投资者资产配置工具箱中的重要选择。
(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