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蓝新能源)宣布360Wh/kg锂电池电芯正式交付蔚来汽车;2024年3月25日,上汽旗下智己汽车披露,行业首个准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即将量产上车;4月2日,太蓝新能源也宣布,在“车规级全固态锂电池”的研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制备出实测能量密度达到72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体型化全固态锂金属电池。
4月8日晚,上汽集团旗下智己汽车在上海正式发布智己L6智能轿车。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介绍,新车除了搭载全数字管理中枢“灵蜥数字底盘”外,该车型还是全球首款搭载量产“超快充固态电池”的车型。
三祥新材9天翻倍成“新欢”
在固态电池概念板块中,三祥新材本周一(4月8日)创历史新高。公司虽在4月2日盘后披露异动公告进行风险提示但依旧难抵二级市场炒作热情。4月3日盘后三祥新材再度公告称,固态电池领域锆基材料为公司锆系产品下游的细分应用,公司与下游客户仍处于产品送样检测及优化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销售,该领域业务收入占公司主营收入比例较小,预计占比不足1%,对公司短期业绩影响有限。三祥新材在3月25日至4月8日9个交易日股价累计最大涨幅翻倍。
回溯过往,今年1月在美股固态电池概念股QuantumScape上演一夜狂飙40%后,A股金龙羽成当时市场的爆炒对象并在1月15日收盘斩获7天6板。
从今年以来的固态电池板块涨幅榜来看,据choice数据显示,三祥新材位列首位,瑞泰新材排名第二,均已赶超金龙羽。据计算,上述三家上市公司1月2日至4月3日股价累计最大涨幅分别为159%、114%和72%。
具体来看,根据三祥新材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在研锆系固态电解质材料开发项目,含锆复合氧化物和含锆复合氯化物做为新能源固态电解解质,表现出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低成本优势。目前,公司以自产氧化锆为原料,进行了固态电解质粉体的合成试验,主要包括 LLZO、LLZTO、LALZO等系列含锆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粉体材料。
此外,根据东莞证券黄秀瑜在1月31日研报中梳理,赣锋锂业、天目先导、厦钨新能、当升科技、贝特瑞、上海洗霸、奥克股份等部分企业已经成功研发出固态电解质,有些处于中试、送样客户阶段,有些已实现小批量供货。整体来看,目前固态电解质的产业规模尚小,但具备一定的规模化基础。
固态电池技术优化为产业链带来机会
光大证券发布研报称,上汽集团与清陶能源共同研发的第一代固态电池也已开始排产。半固态路线对于现有液态锂离子电池体系更迭小,被视作全固态的过渡路线,半固态电池供应链与现有供应链的重合度高,对产业链冲击有限,将优先从航空飞行器、医用、消费电子等高端场景开始商业化。
多家产业链上市公司近期介绍了各自在固态电池的相关布局情况。德方纳米表示,公司产品如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等正极材料适用于固态电池体系,对于新兴的技术和产品,公司均会保持高度关注。
振华新材表示,公司在固态/半固态电池用的正极材料领域均有研发和技术储备,目前暂未量产供货。
冠盛股份介绍,公司依托东驰新能源的核心技术共同设立合资公司,东驰新能源是“固态电池协同创新平台”孵化的固态电池企业之一。
三祥新材表示,公司致力于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及关键原材料的研发生产,已向清陶能源等企业送样,并达到使用要求。
联赢激光介绍,清陶动力(清陶能源子公司)是公司客户,公司为其提供了固态电池装配线。
东方证券研报指出,未来固态电池材料体系全面优化,产业链存在较多潜在机会。其中,电解质为固态电池关键创新点;正负极材料向高性能方向迭代,打开高镍三元、硅基负极乃至锂金属负极的应用空间;封装多采用软包路线,铝塑膜需求也有望提升。
“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仍然面临一系列的科学难题,需要从关键材料、界面、复合电极、单体电池不同层面进行解决。比方说材料层次,硫化物电解质化学稳定性、空气稳定性很差,批量生产很难,基础硫化锂很贵,我觉得首先要把这个价格压下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说。
(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