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郭静瑜
继“反向旅游”“小众旅游”后,“下沉式旅游”来了。
2023年以来,游客出游热情高涨,文化和旅游行业复苏势头强劲,且呈向好趋势。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统计,2023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出游2.74亿人次,端午节假期全国国内出游1.06亿人次,今年的国庆出游也掀起新热潮。
热潮之下,不少游客另辟蹊径。在“人从众”和“价格刺客”的现实情况下,一些追求清净、惬意的出游人群选择到小众城市甚至不知名的乡镇、村寨来一次“下沉式旅游”,体验“向往的生活”。
把假期交给一个“小”地方,既不用待在家里无所事事,也不用到热门景点扎堆;既有旅游的新奇感,也没那么累。来一场“不计划、不赶趟、不打卡”的旅行正在成为潮流。
需求端全面爆发,供给端玩法多元。素来有“小众天堂”美誉的昌江,在新一波旅游方式的迭代下,如何把握这一机遇,答好“下沉式旅游”这道新考题?
旅游消费“井喷式”爆发,
“下沉式旅游”热度初现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道破旅游的本质:真正的旅行,是旅者的心灵与旅行地之间的共通和默契。
“游客在敦煌月牙泉景区堵骆驼”“海拔5500米的珠穆朗玛峰凌晨两点还在堵”“去洪崖洞看人流”……尤其到了假期,旅游的堵已经变成了常态。
比起热门景点的体验感欠佳,今年,“下沉式”的小众旅游又一次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这也表明其从一种偶发式行为变成当下的一种旅游趋势。
“不想假期在人流拥挤和车辆堵塞中度过,感觉大多数自然风景区,特别是热门旅游目的地打卡地都长得差不多。”95后旅行爱好者佳佳告诉证券导报记者,她现在更喜欢去一些不是很有名但风景不错的目的地。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的国庆7天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达到4.22亿人次,本地游、周边游成为广大居民出行的首选。国内某OTA平台数据显示,甘肃临夏、四川遂宁、福建霞浦等城市的高端酒店,在2023年“十一”期间的预定量同比2021年高出10倍。一些所谓的“冷门”旅游城市的酒店预订量也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除了躲避人潮,相对较低的旅行成本也是年轻人选择“下沉式旅游”的主要原因之一。以海南西部小城昌江为例,比起周边热门城市动辄1500~2000元的房价,不到800元便可在棋子湾观赏到海南最美日落。
“之所以选择一个‘小’地方旅行,是因为景美、人少的同时吃饭住宿还便宜,特别适合像我们这种刚参加工作、收入有限的年轻人。”佳佳补充道,其实,旅游的目的就是一种放松,“小”城市的慢节奏对我们来说很有吸引力。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刘刚表示,“下沉式旅游”是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结果,也是旅游者悦己性意识觉醒的结果。同时“下沉式旅游”也是小众目的地优质旅游资源与主流消费客群的一种“双向奔赴”。
出行趋于理性,
小众城市不再冷门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去的旅游是看风景,今天的旅游是体验场景。”
1984年国家发布旅游建设方针,拉开了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序幕。但受到交通不便、消费能力有限、没有固定长假的影响,出门旅游的人数还不太多。直到2000年出现“黄金周”,国内旅游业迎来真正快速发展期。
观察这些年旅游业的发展,大众旅游蓬勃发展,催生了成团式旅游、自驾游等主要旅游方式。随着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的建成以及各种OTA平台的出现,旅游出行的门槛越来越低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行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群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佳佳表示,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也为年轻人提前制定出游计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在出游前都会在小红书、飞猪等平台上做攻略,去了解旅游目的地的信息,从而获得更舒适的旅游体验。”
曾经的“小众冷门”城市正在通过社交媒体等现代化方式“冒头”进入游客视线。
海财经·证券导报记者了解到,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昌江共接待游客人数11.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00余万元,累计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与2022年相比实现翻倍增长。
昌江黎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总局局长洪少明表示,近年来,昌江在棋子湾旅游度假区、海尾镇沙渔塘社区、王下乡·黎花里等景区景点举办电音、露营等精彩文旅活动,让游客在山与海中更好地享受诗和远方。
业内人士表示,支持开发小众目的地,可有效分流市场热度,给消费者带来更加多元化的旅游体验。虽然这一出游方式尚未成为主流,但它正在年轻人中流行,未来发展空间可期。
从“接得住”到“接到位”,
“下沉式旅游”的思考
消费需求的升级是“下沉式旅游”走红的根本原因。
其实在“下沉式旅游”出现之前,也出现过一阵打卡小众网红景点的旅行热潮。但是当人们跟着社交平台攻略到达现场后,才发现“图片仅供参考”,带给人们“买家秀和卖家秀对比”的强落差感。
坦白来说,虽然社交媒体发布的“带滤镜”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消费者出游心情和积极性,但也反映了年轻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决策习惯。
随着国内综艺《向往的生活》热播,小城昌江成功出圈,抓住一波流量。跨越了山海的蘑菇屋与宁静的小渔村成为众多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小地方”面对到来的流量,如何“接得住”“接到位”?
刘刚认为,短暂的“网红”相对容易,能够借助流量并持续引流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却很艰难。让流量变成留量,“小”地方还需要在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产品多元性以及可为游客提供深度体验参与的项目等方面做文章。
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建生认为,小城要处理差异化发展思路。在“千城一面”中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紧扣自身特色,着力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的产品服务体验,通过业态的创新和优质的服务,让游客来了还想来。
在携程相关负责人看来,网红是开始,长红是终点。在“下沉式旅游”趋势下,下沉的文旅目的地还是要以全域运营作为突破口。对小众目的地做科学的旅游规划以及长效的运营体系,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县情”“Z景情”的特色旅游开发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