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09月11日 星期四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认知诗学视角下李商隐《锦瑟》的多维解构与意涵阐释

  引言

  李商隐的《锦瑟》以其隐晦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传统阐释多聚焦于典故考据或情感隐喻,而认知诗学为解读其复杂主题提供了新路径。本文结合认知诗学的核心理论,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象并置、隐喻建构与空间整合实现情感表达,揭示诗歌意义生成的认知逻辑,深化对《锦瑟》创作机制与审美意蕴的理解。

  相关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源自20世纪初的完形心理学。完形心理学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完形,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因此,它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图形-背景理论最初是应用在心理学方面的,随后认知语言学家将其应用到语言分析中。诗性隐喻相关理论涉及三个基本概念和两个层次,即概念层次的概念隐喻,语言层次的常规隐喻和诗性隐喻,但后两者如何区分很不清楚。困难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认知层和语言层处理隐喻时共同的底层都为常规。而用常规解释诗性隐喻是不可能的,因为非常规性是诗性隐喻的必要条件。概念整合理论是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概念整合看作人类的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

  认知诗学视域下的《锦瑟》分析

  《锦瑟》是李商隐晚年在郑州家中所写,是诗人总结性的生平回顾,也是其最晦涩难懂的诗之一。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首联以锦瑟开头。其中瑟是古代一种乐器,而锦瑟通常用锦包住瑟的两端,是看起来十分美好的乐器。《史记》卷12《孝武本纪》云:“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而这样美好的乐器却弹出最哀怨动人的乐声。“无端”往往被认为“没有缘故,天生的”。“华年”二字是指美好的青春光景,诗人感叹锦瑟美妙天生哀怨动人,哀伤动听的乐声让诗人想起美好华年。首联中,锦瑟作为喻体,美好华年作为本体,两个输入空间为“锦瑟”和“美好华年”,二者共有信息为被投射到类属空间表现为“美好的事物”。这些元素在合成空间里产生新的意义和层创结构。层创结构则为“美好的事物却能使人哀伤”。诗人借美好的锦瑟哀伤动听表达对美好年华的哀伤和思念。

  颔联句中蕴含“庄周梦蝶”和“望帝化鹃”的典故。颔联所用典故,并非常规隐喻,而是另一种经由个体思维构建的隐喻,即诗性隐喻。作者借“庄周梦蝶”隐喻自己人生美好年华快乐却短暂,现实无法改变的哀伤。后半部分“望帝春心托杜鹃”用“望帝化鹃”的典故。蜀国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为蜀除水患有功,后来禅位隐退,不幸国亡身死,死后仍不忘国民,魂化为鸟,暮春啼苦,催促百姓下田播种,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诗中“春心”是美好的,但托于“杜鹃”却是哀怨的。

  颈联前半句中的“沧海月明”“蓝田日暖”等景物描写强调视觉上的颜色鲜艳、明亮等,而对于后半句中的“珠有泪”“玉生烟”意象,则是两个虚拟的存在,是无边模糊的,但通过前景化技巧,将“珠有泪”和“玉生烟”平行对照,凸显为图形,吸引读者的认知焦点,指引读者构建不同的图形-背景关系,让读者更加关注于“珠有泪”“玉生烟”。作者利用前景化技巧,感慨年华已逝,怀念华年的思伤。

  尾联通过“此情”“追忆”“惘然”等词传达自己情绪,上面四个典故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像庄生梦蝶一典,侧重于表现对现实和理想的迷惘;望帝化鹃一典,侧重于表现理想难实现,借杜鹃来实现的怅然哀伤。

  整首诗在认知诗学的视域下进行多维解构,整理如下:

  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锦瑟为喻体,美好华年为本体,二者共有“美好的事物”信息,合成空间产生“美好的事物却能使人哀伤”层创结构。作者借锦瑟之美好与哀怨,表达对美好年华的哀伤和思念。

  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采用诗性隐喻,“庄周梦蝶”隐喻美好年华快乐却短暂、现实无法改变的哀伤;“望帝化鹃”中“春心”美好却托于“杜鹃”而哀怨。作者表达理想难以达成,借短暂的梦中蝴蝶或往生杜鹃实现的怅然哀伤之情。

  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通过前景化技巧,将“珠有泪”“玉生烟”凸显为图形,其美好需时间环境孕育,却难以得见。表达了诗人年华易逝,希望幻灭的迷惘心境,体现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怀念。

  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四个典故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均蕴含“惘然”之情。传达出诗人对往昔情感尚可回忆,但当时已惘然若失的心境,表达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结语

  通过运用认知诗学的理论工具对李商隐的《锦瑟》进行系统分析,概念隐喻在联结诗歌意象与主题意义方面起关键作用,赋予诗歌独特的诗性语言魅力。从认知诗学的视角解读《锦瑟》,深入洞察诗歌意义生成的内在认知机制,阐释读者审美体验背后的认知动因。研究路径凸显了认知诗学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为进一步探究古典诗歌的深层意蕴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焦点 大连大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市场
   第003版:资本
   第004版:专题
   第005版:海南金融周刊
   第006版:银行
   第007版:银行
   第008版:海南国资
数字化转型中核心技术人才梯队建设研究
认知诗学视角下李商隐《锦瑟》的多维解构与意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