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继续创新高。
2025年7月4日,银行板块再度发力,中证银行指数成功跃过前高,续刷历史最高点。个股方面,工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等共9只银行股当日股价也创历史新高,板块内占比近两成。
伴随银行股再度全面上涨,又一只银行可转债成功触发强制赎回!7月4日,齐鲁银行A股报收6.52元/股,这也是该行自6月23日起第5个交易日收盘价高于该行所发行可转债“齐鲁转债”的赎回转股条件,正式触发该行强赎条款。这也意味着,银行可转债队伍再度缩减一员。
板块内42只全部收红
浦发银行涨超40%
7月4日,工商银行、浦发银行等9只个股再度刷新历史新高,银行板块总市值达到15.7万亿元。同一天,中证银行指数上涨1.86%,年内涨幅达到17.7%,板块内42只个股全部收红,其中有37只个股的涨幅超过10%,浦发银行涨幅最大,达到了41.69%。
根据同花顺统计,今年已先后有18只银行创出历史新高,成绩斐然。年初至今,板块内42只个股全部收红,其中涨幅超过20%的银行股有17只,涨幅超过10%的银行股则达到了37只。
板块内涨幅超过三成的银行有5家,分别是浙商银行、江苏银行、青岛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其中浦发银行的表现最好,年内涨幅达到41.69%,也是目前板块内唯一一只涨幅超过四成的个股。
高股息率是银行股吸引资金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截至7月4日收盘,A股银行板块的平均股息率接近4%,仅次于煤炭板块。万联证券近日发布的研报分析认为,低利率环境下,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65%左右,一年期存款挂牌利率已经降至1%以下,对比当前A股银行板块4%左右的平均股息率,以及稳定的分红预期,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看,银行股仍有一定的吸引力。
“除了高股息回报之外,公募基金行业改革深化背景下,机构投资者对银行股的配置需求持续提升,叠加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的持续流入,为板块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撑。”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隋东表示。
今年以来,险资频频举牌银行股为银行板块带来增量长线资金。根据A股上市银行一季报前十大股东数据统计,保险公司重仓银行股的持仓数量为390.66亿股,较2024年末增加121.06万股。
除了长周期因素,银行股上涨或还与短期因素相关。5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在对基金经理的考核中,更加强调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对3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在过去几年,不少基金经理之所以跑输业绩比较基准,低配银行股是原因之一。市场上的部分投资者基于基金经理接下来会调仓的预期,进行线性类推,选择提前买入,或是近期推动银行股上涨的因素之一。
根据兴业证券的数据,2024年末主动基金的银行持仓占比仅3.81%,而沪深300指数中银行板块权重高达13.67%,偏离度将近10个百分点。新的公募基金考核机制下,预计主动基金有望增加银行持仓,缩小和业绩基准的偏离度。
险资持续“扫货” 股东及高管密集增持
险资“扫货”银行股的热情不减。港交所披露易数据显示,近日,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人寿)增持629.55万股招商银行H股。增持后,平安人寿对招商银行H股的持股比例突破15%,触发举牌。
此为平安人寿年内第三度举牌招商银行H股。2025年以来,险资已多次举牌银行股,尤其是H股。
据梳理,农业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中信银行H股、杭州银行A股均于年内获险资举牌。其中,农业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均于年内获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两度举牌。
招商证券研报认为,险资频繁买入国有大行H股,是保险公司基于股息率、税收优势、流通盘规模、监管要求、抗周期属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的决策。这一行为既体现了险资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理性选择,也反映了国有大行在金融市场中的独特投资价值。
与此同时,长期处于低估值状态的上市银行获得重要股东与高管的增持。今年以来,上市银行纷纷发布估值提升计划,并释放寻求股东增持的信号。之后,不少银行在公告中表示,出于对“发展前景的信心”及“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股东均表态将增持股份。
继泸州银行之后,近日青岛银行发布公告称,其股东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通过子公司增持该行股份。今年以来,包括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张家口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纷纷采取增资举措。其中,参与上述银行增持的股东大多为国资以及部分董监高人员。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上市银行被增持,反映出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随着相关政策出台,银行板块有望迎来估值重构。
又一银行可转债触发强赎
银行股上涨同时也带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可转债。
齐鲁银行股价年内录得较大幅度的上涨是触发可转债强赎机制的直接原因。截至7月4日收盘,齐鲁银行股价年内累计涨幅已达22.08%。
同日杭州银行公告称,将提前赎回其发行的“杭银转债”,赎回登记日为2025年7月4日,未转股的可转债将被强制赎回,赎回款将于7月7日发放,届时杭银转债也将正式摘牌。
截至7月4日收盘,齐鲁转债报收129.888元/张。另据该行7月1日公告,截至6月30日,仍有53.39亿元的齐鲁转债尚未转股,占发行总量的比例为66.74%。
公告显示,齐鲁银行于2022年11月29日公开发行了8000万张A股可转债,发行总额为80亿元,期限6年。据募集说明书约定,齐鲁转债初始转股价格为5.87元/股,目前转股价格为5元/股。
银行可转债只有成功转股才能全部计入其核心一级资本,否则发行方必须兑付到期本息。
通常情况下,当正股股价持续高于转股价时,部分短线投资者就有可能选择通过转股获利了结。但要实现大面积转股,需要触发有条件赎回条款,进而推动大部分投资者主动转股。而银行可转债通常设定的有条件赎回条款为当期转股价格的1.3倍,且需满足区间收盘价要求。对长期处于“破净”状态的上市银行而言颇为不易。
得益于去年9月以来A股银行板块的快速上扬,包括成都银行、苏州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在内,多家银行可转债触发强赎转股,涉及发行总额合计480亿元。
其中,成银转债、苏行转债分别在今年2月、3月完成摘牌,转股率分别达99.94%、99.93%。
中信银行发行的400亿元“中信转债”则在今年3月到期兑付并摘牌。而早在去年3月底,该行控股股东中信金控即将所持263.88亿元“中信转债”全部转股,减轻到期兑付压力。
借此,尚未转股的中信转债金额占比大幅降至去年3月31日的33.51%。此后,随着中信银行股价持续走高,转股情况持续好转,最终摘牌时的转股率达99.86%。
目前,除已宣布强赎的齐鲁转债、南银转债、杭银转债外,全市场仍有7只银行转债存续。其中,浦发转债尚有4个月到期。此外,多家上市银行最新收盘价已贴近可转债当期转股价格的1.3倍,包括常熟银行、上海银行、重庆银行。
与其他资本补充工具相比较,可转债转股前融资成本显著较低,转股后可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且对主体资质没有硬性约束,因此尤其受股价“破净”的银行青睐。(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