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关税政策冲击下,全球股市经历了动荡。
站在当前时点,各路资金纷纷寻找相对安全的资产。在此轮全球资金的大挪移中,不少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最新数据显示,万得消费大类指数强势反弹,短短4个交易日暴涨7.36%。
政策面进一步强调稳定股市,市场预计会有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数据显示,股票型ETF份额突破2万亿份,创出历史新高。
股票型ETF份额创历史新高
据Choice统计,截至4月11日,股票型ETF总份额达到2.04万亿份,创历史纪录。从近期资金流向看,4月以来,大量资金涌入,截至4月11日,仅短短几个交易日时间,股票型ETF份额增长892.12亿份。
其中,多只百亿级ETF份额创历史新高,涵盖宽基ETF、细分行业ETF。具体来看,截至4月11日,华夏沪深300ETF份额为460.51亿份,创历史新高。此外,广发中证1000ETF、汇添富中证主要消费ETF、国泰中证军工ETF等份额均创新高。
拉长期限来看,自2020年以来,股票型ETF份额每年实现正增长。其中,自2023年以来,资金明显加速流入,当年股票型ETF份额增长4312.61亿份;2024年股票型ETF份额继续大幅攀升,增长了5417.31亿份。
ETF份额的强劲增长,源于长线资金的持续买入。
从中央汇金买入ETF的情况来看,2013年二季度,中央汇金在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持有人名单中首次现身,在2015年极端行情中初显身手。
自2023年10月底以来,中央汇金三次公告买入ETF,且增持力度非常大。
在2024年初,中央汇金开始增持多种类型的ETF。截至2024年6月底,中央汇金的ETF持仓金额猛增至5905亿元。持仓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涵盖中证1000ETF、创业板ETF、科创板ETF等。在2024年下半年的震荡行情中,中央汇金增持步履不停。截至2024年底,中央汇金持有ETF金额合计突破万亿元。
除中央汇金外,中国国新、中国诚通等长线资金也多次宣布增持ETF。“过去五年,指数投资生态越来越完善,大量原本未参与指数投资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开始使用指数化投资工具。”易方达基金指数研究部总经理庞亚平表示,以保险、银行理财等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也持续入市。
在资金借助ETF入市的同时,ETF货架密集上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4月14日,已有80只股票型ETF上市,另有6只ETF发布上市交易公告书,即将上市。
内需利好政策不断
4月11日,工信部在其官网发布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包括企业名牌93个、区域品牌43个;同时还公布了中国消费名品成长企业42家。工信部表示,鼓励地方加强名品企业宣传推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消费品优质品牌。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将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3月中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央行等六部门重磅发声,各项提振消费政策后续会陆续出台。
面对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化,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布《关于推广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措施的公告》,将该项服务措施从多地试点推广至全国。
面对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近期,许多上市公司在互动平台上也向投资者透露了公司最新情况。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家电行业首席分析师何伟表示,“即买即退”政策范围扩大+便利性提升将与入境免签政策叠加,为入境游消费形成增量贡献,进而提振国内消费需求。同时,考虑到“即买即退”人群主要为外国游客,届时将对优质国货商品消费形成有效拉动。
中信证券消费产业首席分析师姜娅表示,在出口等外需方面持续博弈承压的背景下,强化内循环、扩容内需消费市场或成为必然选择。提振内需的政策预期将逐渐增强,消费配置表现有望迎来高潮。
中国资产受到关注
部分机构认为,美国关税政策考验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稳定性的信心。今年以来,美元持续走弱,从高位跌至六个月低位。种种迹象显示,资金正持续流向美国以外的股票市场。
多家外资机构认为,尽管近期经历了剧烈调整,但在多重优势支撑下,中国股市仍具有明显韧性,科技、消费、创新药等领域存在不少值得挖掘的投资机会。
联博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朱良认为,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A股与其他市场有较低相关度,呈现良好的防御性。中国资本市场历来主要由内部因素驱动,因此成为境外投资者分散风险的较好标的。
摩根资产管理认为,从政策面、资金面、投资者情绪等方面来看,当前A股市场基础仍然较好,待风险集中释放后,市场有望重拾升势,继续看好中国资产的长期投资机会。
在摩根士丹利基金看来,上周因关税升级给A股市场带来的风险释放得较为充分,上周一(4月7日)大跌之后中央汇金等公司迅速行动,首次提出类平准基金的定位,宣布增持回购的公司显著增加,这鼓舞了广大投资者的信心。
路博迈基金首席市场策略师朱冰倩认为,虽然近期科技板块调整幅度较大,但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仍是政策关注重点,因此中长期看好中国科技股后市表现。
贝莱德先进制造一年持有混合基金经理邹江渝表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也将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革命、绿色能源革命、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持续研究和布局相关机会。
“对外资来说,具有竞争力且盈利能力强的国货品牌一直是关注的重点。同时,存在政策支持空间,且自身壁垒高的消费品种也是我们关注的方向。”朱冰倩称。
景顺投资高级基金经理刘徽认为,从数据上来看,中国消费市场已出现温和复苏势头,主要原因是政府将“两新”政策扩大至手机、智能手表等数码产品,推动了春节后的消费需求。“中国消费股在过去3年经历回调,现在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投资机会正在显现。”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