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中国经济“半年报”——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新动能加快成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同日, A股银行板块持续上涨,建行、农行等多只国有大行股价格再度刷新历史新高。42家上市银行中,33家录得上涨,其余个股微跌或平盘。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申万银行板块年内累计涨幅达18.88%,在申万31个行业中位居第一。
经济稳定运行
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今年上半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0%;其中二季度增长4.7%,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回落。
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从短期来看,二季度经济增速回落有极端天气、雨涝灾害多发等短期因素影响,但经济稳定运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二季度经济体量超3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货物进出口总额都超10万亿元,总量指标规模依然十分可观。
细看这份“半年报”,国内需求持续恢复、外部需求有所改善。
向内看,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其中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5%。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9%,虽然房地产投资低位运行,但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5.4%和9.5%,显示复苏暖意。
向外看,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1%。其中,二季度外贸同比增长7.4%,较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分别提高2.5个和5.7个百分点,季度走势持续向好。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保持就业和物价稳定是经济运行平稳的重要标志。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保持温和上涨。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基本盘保持稳健的同时,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
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6.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8%……这些指标印证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3元,同比名义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
“‘形有波动、势仍向好’,短期波动不会改变长期向好大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放在全球坐标中观察,中国经济表现依然较好,一季度GDP增速快于美国、欧元区、日本等,结合二季度国内外形势,预计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仍将保持领先,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
国有行股价再创新高
机构大幅加仓银行股
7月以来,多只国有大行股屡创新高。截至7月15日收盘,建设银行全天上涨2.99%,盘中创下7.61元/股的历史以来最高价,在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涨幅排名第一。此外,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北京银行股价均创上市以来新高;渝农商行、浦发银行和邮储银行分别创年内股价新高。
2024年以来,银行股延续此前上涨走势,在各板块中表现突出。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累计涨幅达18.88%,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一。资金流向方面,7月15日银行板块的主力净流入额居于申万31个行业第二,在申万二级行业中,国有大型银行主力净流入额9.72亿元,排名行业第一。
个股累计涨幅来看,截至7月15日收盘,南京银行以年内上涨45.54%的成绩拔得头筹,成都银行累计上涨40.67%位居第二。此外,年内累计涨幅超过30%的上市银行包括交通银行、常熟银行等11只;年内累计涨幅超20%的个股有20只,国有六大行均在其列。
“国家队增持、ETF扩容、险资OCI账户配置、部分北向资金回流,助推银行板块上涨。”中信建投证券马鲲鹏团队在近日发布的研报中分析称,上半年高股息策略强势演绎,在资金面催化下,银行板块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明显。
银行股近年来是高股息的防御性投资策略的重要标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收盘,动态股息率高达5%以上的上市银行有20家,其中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4家机构股息率超过6%。此外,除郑州银行以外的41家上市银行2023年度计划分红总额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逾4%。
资金面看,“国家队”是增持银行股的重要资金来源。去年10月,中央汇金公司宣布在6个月内在二级市场增持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股份。今年4月,四大行纷纷发布增持进展,截至4月10日,中央汇金分别累计增持2.87亿股、4.01亿股、3.3亿股、7145万股股份,按照日均收盘价测算,汇金公司累计增持金额约49亿元。
公募基金也在今年一季度大幅加仓银行股。券商中国记者梳理数据发现,今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重仓持有的银行标的市值为约为1111亿元,较去年末环比增长约29.3%,超出申万银行指数同期涨幅18.73个百分点,显示出有较大力度的增持动作。
高股息等红利资产成追捧对象
今年以来,以高股息为代表的红利资产成为震荡市场背景下资金的追捧对象。截至目前,上证红利指数累计涨幅接近10%,中证红利指数涨幅接近7%。银行股作为稳健防御性投资标的,投资吸引力显著增强,尤其是作为高股息红利资产的代表走势强劲。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7月,银行纷纷下起了“红包雨”。据统计,截至7月4日,A股42家上市银行中,已有17家做出实施2024年中期分红的决定。
从行业分析师的观点来看,银行板块上涨似乎还只到中场。如华创证券在最新研究报告中强调,当前低利率环境为银行股投资提供了双重利好:既保证了分红的稳定性,又吸引了中长期资金的持续流入。报告指出,为了保持4%以上的股息率,银行股的整体估值预计还有23%至54%的增长空间,这表明银行板块,目前虽处估值洼地,却孕育着巨大的上行潜力。
浙商证券银行研究团队则认为,银行股行情不是下半场,而是长周期的开始,推荐“大+小”哑铃组合,既包括了高股息的国有大行,也包括了高成长性的中小银行。
展望后续银行股走势,中信证券研究预计,二季度银行经营景气度稳定,扩表策略审慎,息差走势符合预期,信用风险格局稳定。板块投资来看,前期多方政策发力,有助改善银行风险预期,银行股估值提升更具基本面支撑,进一步夯实分红收益空间确定性。
红利资产的行情,还会持续下去吗?
展望下半年,中信建投称,中期看,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踏入经营成熟期,结合日本经验,红利资产范围也将向医药、有色、食品饮料等方向延展。
天风证券表示,看好后续高股息风格继续演绎,红利板块内部新一轮扩散。新“国九条”中提到“市值管理”“提高二级市场投资回报率”,政策逻辑和市场逻辑共振之下,具备垄断性、稀缺性的高股息资产有望获得价值重估。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