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闭幕。会议审议通过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上周末(11月9日至10日),各大券商分析师纷纷发文解读政策影响。分析师普遍认为,10万亿元化债规模超出市场预期,后续财政政策仍有空间继续发力。在投资机遇上,分析师认为,化债方案落地,或将进一步支撑A股走强,与化债行动相关的主体有望直接受益。
10万亿元化债规模超市场预期
化债方案整体设计如下:2028年隐性债务清零目标达成之前,通过三项政策工具,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大幅降至2.3万亿:1)3年6万亿元置换额度:一次性提高6万亿元债务限额以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分三年实施;2)5年4万亿元专项债化债额度:从2024起连续五年每年安排8000亿元新增专项债用于化债;上述两项共计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3)加上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这部分隐债不再坚持2028年前清零,仍按原来合同偿还。剩下2.3万亿自主化解。
华泰证券研报认为,整体化债方案符合预期,化债思路更加务实,置换后地方政府的化债压力和现金流将大为改善,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利息支出。
“10万亿元化债规模超出市场预期,但只是前奏。”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预计今年12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前后,房地产税收、置换债发行等第一批支持性政策将落地,而提升赤字率和发行特别国债等第二批政策,大概率将于明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进行具体部署和安排。在一定假设条件下,预计明年的广义赤字将达到12万亿元左右。
“本次化债举措有助于降低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风险和付息压力,为地方政府广义财政提供一定的空间。当前财政周期序幕已经开启,财政逆周期发力的方向是确定的,尤其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发力空间。不过,大水漫灌强刺激的可能并不大,而是在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下进行稳增长。”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梁中华表示。
“自货币政策打出‘组合拳’以来,市场对财政政策具体的发力规模和空间仍有较大期待。此次会议不仅打出化债‘组合拳’,还介绍了下一阶段财政工作安排,起到了呵护金融市场预期的重要作用。”兴业证券宏观团队谈到。
中邮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黄付生认为,中央财政发力支持内需的政策仍有空间。前期财政部记者会中提到“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资本市场对增发国债,直接支持消费等政策期待较高。
有望进一步支撑A股走强
一揽子化债方案,将如何影响各类资产走势?
华金证券策略首席邓利军认为,短期来看,化债方案落地,总体积极且超预期进一步支撑A股震荡偏强,历史经验上,A股放量上涨后的震荡走势主要受政策和流动性影响,同时A股盈利改善预期有望上升。中长期来看,政策可能进一步提升A股估值和基本面预期,牛市基础进一步夯实。行业方面,财政发力下短期化债、科技、核心资产、顺周期等相关行业可能受益。
银河证券策略分析师杨超认为,大力化债,可以解决债务问题,改善相关公司资产质量,并提升其盈利能力;同时有利于改善宏观经济基本面,带动上市公司盈利好转。当前A股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中等水平,中长期投资价值仍然较高。随着大力化债举措落地,以及后续财政政策加力,市场风险偏好提高,投资信心有望得到提振,带动A股估值回升。
分析师普遍认为,与化债行动相关的主体有望直接受益。
中信建投策略首席陈果认为,化债下的资产重估值得持续关注。地方政府出台一揽子化债方案,不良资产的置换和管理成为重中之重,有助于地方AMC通过资产整合和结构优化提升盈利能力。同时,城农商行作为区域金融的核心参与者,在化债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参与不良资产重组和回收。
当不得“疯牛” 要当“慢牛”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1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任平评论文章,该文章指出,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坚定信心。
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把扩内需增量政策重点更多放在惠民生、促消费上,加大助企帮扶力度,出台有力有效措施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一揽子增量政策坚持问题导向,具有很强针对性。
“两重”“两新”加快推进,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等形成化债“组合拳”为地方发展减负担、增动能,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全部下达到项目和地方,建好用好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协调机制……一揽子增量政策既注重解决当下突出矛盾和问题,又着眼于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加突出逻辑性。
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连续两个月环比上升,5个月以来首次回到扩张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环比增长0.2个百分点……
10月份,房地产市场交易趋于活跃,多个指标在较长时间同比下跌后出现正增长。
在一揽子增量政策作用下,市场活跃度快速回升、企业经营预期较快改善、内需潜力有效激发、工业服务业增速加快。一揽子增量政策措施强信心、促增长效果持续显现,金融市场迅速反应,股、债等市场反应都比较积极正面。
中国经济正在爬坡过坎,吃劲的时候更需要稳住劲。当不得“疯牛”,要当“慢牛”。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中国经济一定能稳扎稳打、行稳致远。
11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金社平文章称,干字当头、众志成城 实现百分之五左右预期目标信心在增强。“三季报”出炉后,不少外资机构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总的看,“稳”和“进”依然是中国经济的主基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手并用”,顶层设计和基层创造交相呼应。扎实的改革成效,让中国更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综合)